前不久,在金川镇召开的残疾人脱贫攻坚现场会使我倍受鼓舞。
事迹一:盲人篾匠杨继学用双手编制幸福生活
杨继学,男,汉族1940年10月出生,一级视力残疾,家庭7口人,住宁陕县金川镇黄金村谭家坪组。他自幼失明,靠一根竹棍辨认方向、憧憬生活;他就是人们口中的“盲人篾匠,50多年来一直靠自己的感觉与双手,在家编织竹篮、背篓等篾具。
从破竹取材到捡蔑剖丝,整套编织过程他非常得娴熟,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精美的篾具是出自一位盲人之手。由于双目失明,对杨继学来说,搭建底座是编织竹篮过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底座不圆,编织的竹篮便不美观。在多年的失败历程中,老人摸索出了一套办法,就是用手指代替尺子,以触摸感觉尺寸。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杨继学也成了闻名乡里的篾匠,他编的竹器模样漂亮、件件精致,加上他的竹器售价便宜,往往供不应求。
自全国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杨继学更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做有“等靠要”思想的懒汉。“实在是过不去的事情了,你靠国家,你勉强能够过得去了,国家人口多,不止是你这一个几个地方,你勉强能做,你做一点,有一点,国家少帮一点,完全指望国家,你个人不想做,光想玩,那就不是好思想嘛。”
如今在黄金村,甚至金川镇,杨继学都是小有名气。
他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身残志坚、自力更生的精神更是被广为传颂。
杨继学说“虽然他的眼睛看不到,但在他的世界里却有阳光,他坚信只要有勤劳的双手,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几十年的生活里,他编制了无数个竹篮,逐渐得活出了希望,活出了自信。
事迹二;身残志坚,走实脱贫路
谌筹华,男,现年67岁,家住金川镇小川村七一组,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家中四口人,谌筹华患眼疾多年,为视力三级残疾,妻子郭英秀65岁,体弱多病,两个儿子谌太学、谌太生40多岁,自小智力发育异常,为智力二级残疾。谌筹华早年当过生产队长,要强的他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的同时,与妻子将两个智障的儿子养大。想尽办法、客服困难发家致富。
自力更生建新房。2012年,谌筹华决心带领一家人改善住房条件。当时经济也困难,为了省钱,他只请了一个“大工”做技术活,动员全家齐上阵当“小工”。肩挑、背驮,干白天、忙黑夜,硬是建成三间砖混结构的平房,彻底改善了住房条件。
精准帮扶添动力。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县镇村的帮扶下,谌筹华一不等二不靠,发展产业,干劲更足了。2017年,他们依据家庭实际,抓牢种植业、发展养殖业,不仅实现了收入增长,还很好的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县残联上门服务,为他们办了残疾证,落实了补贴,发了护理费,社保部门,民政部门为他们发了养老金,低保金使他们一家人的生活锦上添花。
修通大桥促小路。去年,市县政协筹措资金,修通了七一组平板桥,极大地改善了改组的交通条件。这又唤起了谌筹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谌筹华自豪的说,这条不大的河,从跳石,木棒桥,铁索桥发展到如今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就是党的政策一天比一天好的有力见证!从桥头到谌筹华家,是一条200米长1米多宽的连户路,只能过架子车。谌筹华说要是给我几吨水泥,我有力气能把车路引到我家大门口。联镇领导县政协吴主席知道后,立即协调水泥4吨,目前水泥已到他家,谌筹华正在拓宽他的幸福路、小康路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