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亩地传奇

作者:彭龙斌 来源:公安局 发布时间:2018-06-06 11:00 点击数:

     在秦岭南麓蒲河岸边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宁陕县四亩地;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历史悠久,自古都是商旅繁华之地;千百年来这里留下了许多美丽神奇的传说。

四亩地

     相传明末清初四亩地有一陈姓大户,为防止兵祸匪患在四亩地集镇东头,用巨石修起一座城堡,城堡内修建庄园用于居住,城上驻私家武装守卫;因城堡内面积约四亩因此该地取名四亩地相传至今。曾经四亩地城堡内建筑雕梁画栋十分奢华,后毁于战乱;如今城堡依稀可见,城堡内建筑荡然无存仅留下拴马庄两根,石狮一对。

柴家关

     在四亩地北边的蒲河上游有一个名叫柴家关的古老村庄。相传唐朝初年这里是唐高宗李渊的女婿柴绍和女儿平阳公主的封地。因该地是唐朝都城长安南边重要的关隘,驸马柴绍奉皇帝诏命在此筑关驻军守卫,以保长安的安全;后来人们便将此地取名柴家关。由于年代久远唐代军营已难寻遗迹,但柴绍筑关驻军的故事在此地世代相传。

盘姑庙

     在四亩地集镇东边约一公里(现四亩地中学)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盘姑庙。自明清以来盘姑庙香火鼎盛,声名远播。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在四亩地小庄子有一位美丽善良的村姑取名盘姑。盘姑自小聪明善良乐善好施,但由于家境贫寒年仅10岁便不得不到当地一陈姓大户人家当童养媳。嫁入大户人家盘姑依旧时常接济周边的贫苦百姓;盘姑的公婆不仅十分吝啬而且心狠手毒。一次盘姑从家中拿出银两接济生病的百姓,被公婆发现后遭到毒打,盘姑连夜逃出家门,当她走到四亩地鱼洞子下街头时由于伤势严重病死在街边,好心的村民将他的尸身安葬在路边的松林中。盘姑死后她的灵魂化作神医给周边百姓投梦显灵治病救人。话说四川达州太守爱民如子深得民心,后来太守得了一种怪病访遍名医无法治愈,眼看命归黄泉。一夜太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名仙姑飘然而至,告诉他治病良方。第二天太守按照仙姑的药方医治很快病就痊愈了。病愈后太守十分感激散尽家财寻访到四亩地在盘姑死去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取名盘姑庙,供人们祭拜,上世纪七十年代盘姑庙被毁,改建为蒲河中学。      

将军墓

     话说清朝中期四亩地镇严家坪村的大户曹家,出了一位将军,身居皇帝身边带刀护卫,官至骁骑参领。告老还乡后归隐四亩地严家坪,死后安葬于四亩地佛爷沟,建有一座威武雄壮的将军墓。整个坟墓用白色大理石修建,雕刻十分精美,虽然年代久远坟墓至今依然保存完整。可惜的是由于家道没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将军墓多次被盗,陪葬品流落民间。

白马石

     在四亩地集镇对面有一条长约10公里的山沟名叫养马沟,这里地势低平,土地肥沃,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据传古代养马沟一个大户田地里的麦苗每天夜里都会被大片啃食,始终找不到原因。富户无奈只好夜间派人守候,守候人发现每天夜深人静都有一匹白马来麦田里偷吃麦苗。守候人一路追赶想抓住白马,追赶至一堵岩壁前白马忽然作了一匹石马镶嵌在石壁上。后来该地被叫做白马石,至今石马依然清晰可见。

红色摇篮

     1932年红25军,在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人率领下转战陕南多次路过四亩地并在此开展土地改革,惩治土豪劣绅,开仓放粮接济贫困群众,在四亩地街、柴家关小庄子等地留下了大量红军标语。1935年红74师,鄂豫陕特委在四亩地成立了宁佛工委和宁陕县土地委员会,鄂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任工委书记,以四亩地镇为中心统一领导宁陕、佛坪两县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8年中共安康地委书记刘文彬,宣传部长李开籓从西安来到四亩地,与当地地下党员彭易乾取得联系后在四亩地召开会议,建立了宁陕第一个党支部,彭易乾任支部书记,地下党员王培坤任宣传部长,在四亩地秘密开展党的组织活动,策划武装暴动,后因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党组织解散停止活动。1938年秋中共陕西省委为了加强与汉中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利用四亩地有党组织的有利条件在四亩地集镇建立了汉南交通站,地下党员许明月任交通员,他以贩卖柑橘为掩护来往于西安与汉中之间传递党的组织情报,为陕南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突围部队359旅转战陕南,由镇安月河翻越平和梁,经两河、新场到达柴家关林口子,由于奸细告密当行军至林口子木桶沟口时遭到国民党军胡宗南部251团阻击,战斗十分激烈。战斗中359旅一营教导员孙炳南等11名解放军干部战士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四亩地乡绅彭方裕出资10块银元一担稻谷,悄悄将11名战士的尸体安葬在木桶沟口。

人文荟萃

     清朝中叶四亩地先贤彭先朝曾任陕西布政使,负责管理陕南地区的地租税收,告老还乡后隐居四亩地养马沟,死后葬于养马沟彭家坟园。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钦赐圣旨雕刻在墓碑上,没想到却因此引来了盗墓贼还闹出了人命官司。

     清朝康熙年间四亩地镇严家坪村曹家出了一名将军官至清朝骁骑参领,年老后归隐四亩地严家坪,死后建有一座宏伟的将军墓。

     清朝末年四亩地文化青年郑道全、彭方苞参加朝廷科举考试被选拔为拔贡生,因清朝末年朝廷政治腐败,战乱不断,二人不愿外出做官自愿在家乡办学,行医,由于善于经营而富甲一方。且二人品德高尚,乐善好施成为蒲河流域有名的乡绅,被当地群众尊称为郑贡爷、彭贡爷。

     1937年抗战爆发时四亩地进步青年彭易乾、彭易坤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延安抗大求学。毕业后,彭易乾受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委派到四亩地开展党的地下组织活动,曾协助建立宁陕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后彭易乾考入黄埔军校七分校,解放后彭易乾在西安从事商业工作。彭易坤抗大毕业后随八路军陈赓部转战南北,参加过百团大战,渡江战役。曾任八路军太岳军区支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兵团作战科长,解放后彭易坤被组织派往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回国后先后任海军基地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参谋长,海军学院训练部部长,副院长。曾荣获三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解放初四亩地民间医生雷瑞生在四亩地一带行医,他潜心钻研,自配中草药方剂,善于医治骨折和跌打损伤,医术精深在周边县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深受当地人爱戴被群众尊称为“雷水师”。雷瑞生死后他医治骨伤的秘方膏药至今还在四亩地周边流传惠及当地百姓。